本篇目录:
糖酵解的米氏方程
这样,一个葡萄糖分子在糖酵解的第二阶段共生成4个ATP和2个NADH+H+,产物为2个丙酮酸。
糖酵解总共包括10个连续步骤,均由对应的酶催化。
糖酵解的反应过程如下:由己糖激酶催化,可作用于D葡萄糖、果糖和甘露糖。人体己糖激酶有四种同工酶,其中HK4对葡萄糖的特异性强,又称葡萄糖激酶。
如参与糖酵解的11个酶均存在于胞液,组成一个多酶体系。
酶促反应动力学中,米氏方程怎么推导出来的?具体怎么应用?
1、S]推测催化反应的方向及程度。测定Km一般用作图法求得。作图法有很多,最常用的是Linewaver-Burk作图法,该法是根据米氏方程的倒数形式,以1/v对1/[S]作图,可得到一条直线。
2、米氏方程表示一个酶促反应的起始速度与底物浓度关系的速度方程。
3、米氏常数测定是酶促动力学实验中的重要参数之一,而双倒数作图法是测定米氏常数的一种常用方法。双倒数作图法的依据主要基于米氏方程。
米氏方程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1、米氏方程表示一个酶促反应的起始速度与底物浓度关系的速度方程Km的意义及应用(1)、活性中心被底物占据一半时的底物浓度。当V=1/2Vmax时,Km=[S]。
2、由此可见Km值的物理意义为反应达到1/2Vmax的底物浓度,单位一般为mol/L,只由酶的性质决定,而与酶的浓度无关。可用Km的值鉴别不同的酶。当底物浓度非常大时,反应速度接近于一个恒定值。
3、米氏方程表示一个酶促反应的起始速度与底物浓度关系的速度方程。米氏常数(Km)的含义是酶促反应达最大速度(Vm)一半时的底物(S)的浓度。
4、米氏常数(Km)的含义是酶促反应达最大速度(Vm)一半时的底物(S)的浓度。它是酶的一个特征性物理量,其大小与酶的性质有关。
5、推导出了表示整个反应中底物浓度和反应速度关系的著名公式,称为米氏方程。
急求:米氏方程的推导过程。
1、LineweaverBurk方程:1/V=Km+[S]/Vmax[S]改写成1/V=Km/Vmax[S]+1/Vmax。实验时选择不同的[S]测定相应的v,求出两者的倒数,以1/v对1/[S]绘出工作曲线,然后利用斜率,换算出Km。
2、③ 根据Km的定义(上文在推导米氏方程的时候有提到过),当k2远小于k-1时,Km = k-1/ k1,此时Km约等于解离常数(Kd),所以Km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表示酶与底物的亲和力。Km越大,亲和力越小;Km越小,亲和力越大。
3、米氏方程(Michaelis-Menten equation)是表示一个酶促反应的起始速度与底物浓度关系的速度方程。在酶促反应中,在低浓度底物情况下,反应相对于底物是一级反应(first order reaction)。
4、米氏方程是根据酶促反应动力学理论建立的。表示一个酶促反应的起始速度与底物浓度关系的速度方程。
米氏方程是怎样建立的?
1、LineweaverBurk方程:1/V=Km+[S]/Vmax[S]改写成1/V=Km/Vmax[S]+1/Vmax。实验时选择不同的[S]测定相应的v,求出两者的倒数,以1/v对1/[S]绘出工作曲线,然后利用斜率,换算出Km。
2、米氏方程有两种反应关系。米氏方程表示一个酶促反应的起始速度与底物浓度关系的速度方程。米氏方程是双曲线是因为米氏方程有两种反应关系,是根据酶促反应动力学理论建立的。
3、酶抑制研究:如果可以找到特定的酶抑制剂,可以通过测量其对不同底物的酶活性的抑制效果来评估底物和酶的亲和力。结合研究:使用例如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或等温滴定量热仪(ITC)等技术直接测量酶与底物的结合常数。
4、噢!200分!可惜我发现的太晚了,来不及整理了,不过一些相关的基础资料我还是有的。Lawrence和Eckenfelder两位学者只是在米氏方程和莫诺特方程的应用上作了一些修改和限定。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米氏方程的s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的几点解答对大家有用,有任何问题和不懂的,欢迎各位老师在评论区讨论,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