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目录:
《中医基础理论》疾病传变考点解读
1、疾病传变的概念 (一)疾病传变的含义 疾病传变,简称病传。所谓“传变”,一般认为“传”是指病情循着一定的趋向发展,“变”是指病情在某些特殊条件下起着性质的转变。
2、中医发病学认为,人体皮表肌肉与内脏之间、各脏腑组织器官之间,都是通过经络系统作为联络通路而发生影响的。因此,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发生于机体任何一个部位的病变,都可以通过经络发生表里、上下及脏腑之间的传变。
3、《中医基础理论》疾病传变考点解读2017 疾病传变,是指病变部位在脏腑经络等之间的传递转移,以及疾病性质的转化和改变。
4、邪气难以进一步发展,进而使病邪对机体的作用减轻或消失,人体的脏腑、经络等组织的病理性损害逐渐得到修复,精、气、血、津液等的耗伤也逐渐得到恢复,机体的阴阳在新的基础上获得了新的相对平衡,疾病即告痊愈。
5、伤寒病的“六经传变”,即是由表入里,由皮毛而经络入脏腑而发病,并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顺序进行传变。
中医疾病的防治原则
早期诊治,防病于未然是最理想的,但若疾病已然发生则应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发展与传变。不同疾病有不同发展规律和传变途径,就可防止疾病传变(如肝病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
在这样的大原则下,就有了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这样的治疗原则。急则治标,是说危及生病的急性病首先要控制症状,让病情先稳定下来。达到保住患者的生命的目的。
中医学强调预防为主,主张未病之先,要注意养生和预防病邪侵害;已病之后,要根据病情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防止疾病的传变,促使疾病痊愈,并防止其复发。
中医的治疗原则,概括为八个字,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使中医跳脱出疾病的局限性,将疾病化繁为简,使个体化治疗更有益于实现。
“治未病”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作为中医药学奉献给人类的先进和超前的思维,其实质就是“人人享有健康”。
中医认为,暑湿蕴蒸皮肤,汗泄不畅所致本病。防治:① 伏暑季节室内应注意环境通风降温,避免环境过湿,温度过高。②衣着应宽大,减少出汗且利于汗液蒸发。勤换衣服。③ 尽量保持皮肤干燥,用干毛巾擦汗。
中医基础理论:邪正盛衰与疾病的发展趋向和转归
1、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邪正斗争,从而使邪正双方的力量不断产生消长盛衰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于疾病的转归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邪胜正衰,疾病恶化:邪胜正衰,是在邪正消长盛衰的发展过程中,疾病向恶化甚至死亡方面转归的一种结局。
3、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正邪相争,即机体的机能活动和抗病能力奋起与致病邪气进行斗争所发生的或盛或衰的病理变化。这种盛衰变化不仅关系着病机与病证的虚实状态,而且直接影响着病势的发展与转归。
4、人体的脏腑经络,原是表里相通的,疾病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之中,所以病在表的可以入里,病在里的也可以出表。病邪由表人里,一般都是按皮毛一络脉一经脉一脏腑的规律而依次相传的:如“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笔记
1、是在阴阳偏盛至极的基础上由阴阳双方相互排斥而出现寒热真假病变的一类病机,包括阴盛格阳和阳盛格阴两方面。
2、正气 正气是存在于人体内的具有抗邪愈病作用的各种物质的总称。正气所概括的物质主要是精、气、血、津液(或称气血阴阳),人体各组织器官则是这些重要物质存在的结构基础。
3、是指在疾病过程中,由于邪气伤正,或正虚而邪气积聚,发生病机性质由实转虚或因虚致实的变化。虚实真假 (1)概念 是指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疾病的某些临床表现与其病机的虚实本质不相符合的病理状态。
4、胃的病机,即是胃的阳气和胃阴的失调,主要表现为胃的受纳障碍和腐熟水谷功能的异常,以及胃失和降,气机逆乱,胃气上逆等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胃气虚损、胃寒内盛、胃热炽盛及胃阴不足等方面。
5、心的病机,即是指心的阴阳气血失调病理状态。心是脏腑中最重要的脏器组织,称为“君主之官”。心由心脏、心系、心脉和心包等所组成,其经脉下络小肠,故与小肠构成表里关系。此外,心与脉、舌等组织器官尚有密切联系。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医疾病传变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的几点解答对大家有用,有任何问题和不懂的,欢迎各位老师在评论区讨论,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