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目录:
实验中采用逐级加载的目的是什么
即把载荷分成若干相等的载荷,逐级加载。为了保证载荷不超了比例极限,加载前可估计算出试样的屈服载荷。以屈服载荷的70%~80%作为测定弹性模量的最高载荷。方法和步骤:a、加载荷P,记录千分表读数。
使用分级加载的目的是减少误差。在测定实验中,试验器与施加荷载的接收点中间是很难控制的。如果留下空隙,就会照成试验的误差,如果不留下空隙,就会造成有可能施加压力。因此就需要加初荷载。
减少误差。用分级加载目滴,所求的弹性模量减少误差,同时验证材料是否处于弹性状态,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所谓“逐级”,就是一级一级地增加载荷。比如第一次施加5MPa,第二次施加10MPa,第三次施加15MPa。所谓“一次”,就是一次性加荷到预期的荷载,比如一次性给岩块施加15MPa的荷载。
金属丝绕式电阻应变计(图2-8-1)这种应变片一般采用直径0.02~0.05mm的康铜丝或镍铬丝绕成栅状,基底、覆盖层采用绝缘薄纸或胶膜,两端用直径为0.1~0.2mm的镀铜线引出。
荷载加载如何分级加载
1、加载分级:每级加载为预估极限荷载的1/10-1/15,第一级可按2倍分级荷载加荷;2 沉降观测:每级加载后间隔15min各测读一次,以后每隔15min测读一次,累计1h后每隔30min测读 一次。
2、分级加载:以预计极限荷载的10%为一级,逐渐加荷,每级荷载保持1min~2min,至设定荷载或锚固破坏。
3、【答案】:C JTG/TJ21-01-2015规定:试验荷载应分级施加,加载级数应根据试验荷载总量和荷载分级增量确定,可分成3~5级。当桥梁的技术资料不全时,应增加分级。重点测试桥梁在荷载作用下的响应规律时,可适当加密加载分级。
4、车辆荷载加载分级方法采用逐渐增加加载车辆数,先上轻车后上重车,加载车位于内力影响线的不同部位,加载车分次装载重物。
5、使用分级加载的目的是减少误差。在测定实验中,试验器与施加荷载的接收点中间是很难控制的。如果留下空隙,就会照成试验的误差,如果不留下空隙,就会造成有可能施加压力。因此就需要加初荷载。
6、【答案】:C 提示: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开裂荷载比较低,预加载一般为一级、二级,最多为三级,加载值不宜超过70%的开裂荷载。
低碳钢拉伸试验步骤
准备试件。除不必刻线或打小冲点外,其余都同低碳钢。
(1)弹性阶段:这一阶段试样的变形完全是弹性的,全部写出荷载后,试样将恢复其原长。此阶段内可以测定材料的弹性模量E。
低碳钢拉伸的四个阶段分别为弹性阶段、屈服阶段、强化阶段、局部变形阶段。低碳钢为韧性材料。其拉伸时的应力-应变曲线主要分四个阶段:弹性阶段、屈服阶段、强化阶段、局部变形阶段,在局部变形阶段有明显的屈服和颈缩现象。
试验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弹性阶段;屈服阶段;强化阶段;颈缩阶段。综上∶分析低碳钢材料的变形过程,通过绘制并分析P-△L曲线以及相关的参数,求解得到低碳钢材料的强度极限、拉伸强度极限、延伸率和截面收缩率。
如图示低碳钢拉伸曲线,可以看出,典型的拉伸经历6个阶段 第1阶段:弹性变形阶段(oa)。在此阶段中应力-延伸率成直线关系,加力时产生变形,卸力后变形能完全恢复,a点是拉伸曲线呈直线关系的最高点。
混凝土在加载过程中的破坏过程是怎样的?
1、压缩破坏是由于混凝土内部出现局部破坏而导致的,其破坏面较平整,常呈现出碎裂的状态。第三段:混凝土受力破坏流变特性 在混凝土受力破坏过程中,流变特性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2、破坏始于纵向受力钢筋的屈服,终于混凝土的压碎。整个过程有相当大的变形,破坏前有明显的预兆。称为适筋破坏,属于延性破坏。
3、在第Ⅲ阶段整个过程中,钢筋所承受的总拉力大致保持不变,但由于中和轴逐步上移,内力臂z略有增加,故截面极限弯矩Mu0略大于屈服弯矩My0可见第Ⅲ阶段是截面的破坏阶段,破坏始于纵向受拉钢筋屈服,终结于受压区混凝土压碎。
4、荷载再增加,钢筋达到流限而伸长(钢筋破坏了)同时,受压区高度x剧烈减小(受压区面积减小)此时砼抗压强度超过极限也破坏。所谓适筋梁,理论上就是要钢筋与砼基本同达极限的状况。
5、答案如下。经历了未裂阶段、裂缝阶段、破坏阶段,未裂阶段是抗裂验算的依据,裂缝阶段是裂缝和变形验算的依据。破坏阶段是正截面承载力计算的依据。
6、在有氯离子存在的环境下,钢筋的锈蚀过程会被加剧,并且当这些有害物质通过液态水这一运输管道进入混凝土后,会与混凝土上的中的硅酸盐发生反应,使得混凝土内部发生体积膨胀,从而破坏混凝土。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分级加载实验过程视频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的几点解答对大家有用,有任何问题和不懂的,欢迎各位老师在评论区讨论,给我留言。